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山林到城市的绿色接力 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探索生态文明新实践

体育正文 171 0

从山林到城市的绿色接力 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探索生态文明新实践

从山林到城市的绿色接力 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探索生态文明新实践

重庆(chóngqìng)(chóngqìng)鹅岭(élǐng)公园内,藏着一处“生态彩蛋”——重庆首个城市自然教育志愿服务驿站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。这座由(yóu)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(以下简称(jiǎnchēng)“缙云山管理局”)创新打造的公益平台,以“自然教育+志愿服务”融合模式,将生态保护从山上保护区延伸至山下城市中心。 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,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累计招募志愿者(zhìyuànzhě)200名(míng),开展自然教育服务近2万人次,成为重庆探索生态文明社会化参与的(de)实践典范。 共建阵地:让自然教育“扎根”城市(chéngshì)心脏 “我们需要一个能连接(liánjiē)城市与自然的窗口,让保护行动触手可及。”来自上游新闻(xīnwén)的志愿者代表(dàibiǎo)任丽表示。基于(jīyú)这一需求,缙云山管理局在重庆市林业局指导下,联动重庆市生态文化协会、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、上游新闻“帮帮”志愿服务队等十余家机构,依托鹅岭(élǐng)公园历史文化建筑,打造了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(yìzhàn)”(鹅岭站)。驿站集自然科普展示、志愿者培训、自然教育活动(huódòng)发布等功能于一体,通过(tōngguò)自然展陈、互动装置、数字影像等技术,将缙云山的生物多样性“搬”进城市核心区,日均接待市民超300人次。 据缙云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漫步缙云·青山(qīngshān)驿站”构建“山上保护区+山下中心城区(chéngqū)”双核联动机制:一方面将缙云山生态资源转化为(wèi)可感知的城市公共产品;另一方面(lìngyìfāngmiàn)通过预约导览(dǎolǎn)、主题活动吸引市民走进保护区,形成“城市激发兴趣——实地深度参与”的良性循环。 共创体系:从“单一植树”到(dào)“多元守护” “这是(shì)蚁狮,它用沙坑陷阱捕食蚂蚁(mǎyǐ)!”在重庆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中,6岁(suì)的小志愿者“苔藓(táixiǎn)”向同伴讲解缙云山保护区的昆虫知识。这场名为“自然有发现”的自然体验活动,是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推出(tuīchū)的四大主题(zhǔtí)项目之一,全年吸引超200组亲子家庭参与,累计记录本土物种超过130种,部分形成《笔记缙云山》自然笔记。 针对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形式单一(dānyī)的(de)问题,缙云山管理局联合高校、艺术(yìshù)机构、社会组织(zǔzhī),构建多层次参与体系。其中,“自然(zìrán)有发现”精于组织亲子家庭开展物种观察与科学记录;“书香漫缙云”聚焦于打造沉浸式自然阅读空间;“美自然之美”专注于邀请艺术家以枯枝落叶创作生态艺术作品,巡展覆盖上万(wàn)人次;“守护缙云山”则通过开放讲解、巡护、普法等6类志愿服务岗位,志愿者年均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(xiǎoshí)。 共享经验:培育生态文明的(de)“种子力量” 在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(缙云站),一场“理论+实践”的志愿者培训正在进行。参训者中既有高校学生,也(yě)有退休(tuìxiū)教师,年龄跨度从6岁至70岁。通过分级(fēnjí)培训体系,将“生态小白”培养成专业守护者:初级课程普及基础知识,高级课程传授自然(zìrán)讲解、课程设计等技能。年仅6岁的“苔藓”经过系统培训,已能独立讲解数十种动植物(dòngzhíwù)特征,带动全家成为生态保护志愿家庭(jiātíng)。 据悉,缙云山保护区持续12年(nián)深耕自然(zìrán)教育领域,累计培养专业讲解员200余名、志愿者近400名,形成标准化课程库与人才梯队。2024年,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进一步联合西南(xīnán)大学等高校(gāoxiào),试点建设“国际生态志愿者基地(jīdì)”,吸引留学生参与多语种导览服务,推动生态文化海外传播。 缙云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围绕“主题活动品牌化、志愿服务体系化(tǐxìhuà)、阵地建设标准化”三大目标,深化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(yìzhàn)”建设:一是推动“中心站+特色站+流动站”体系化布局,二是开发自然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线上调度(diàodù)、数据实时共享,三是联动多方(duōfāng)力量发起生态保护行动倡议(chàngyì),扩大社会参与网络。 上游新闻记者 王乙竹 市林业局(línyèjú)供图
从山林到城市的绿色接力 “漫步缙云·青山驿站”探索生态文明新实践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